2)第042章:稻作起源之华南说_我在北大学考古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日。

  莫稚的《五羊城传说新解——从一团炭化稻谷谈起》,羊城晚报,1962年2月25日。

  甚至,还跟苏亦推荐了相关文献,因为广州一些汉墓之中,也有稻谷、栗、黍等粮食作物的发现。

  可以让苏亦去作一些对比。

  这一下子,苏亦就有活干了。

  能够在那么短时间内推荐那么多专著跟论文集给苏亦观看,要说杨式挺对石峡稻遗迹没有一点想法,苏亦打死都不信。

  而他之所以选择这个稻遗迹作为切入点,看重的就是这一点。

  这个做法有点鸡贼跟讨巧,但也是苏亦接触石峡文化的时候,就多出来的想法。

  有了书单跟相关论文推荐。

  剩下就是苏亦的事情了。

  首先要找书,收集资料。

  书本还好,书店没有就去图书馆找,麻烦的是论文,跟后世直接从知网下载不一样,还要一一地去翻找。

  想要收集到所需要的论文,在没有论文目录索引的情况之下,是一件很琐碎的事情。

  写论文,没有引用,跟民科考古有啥区别?

  好在,这些也只是琐碎,并不困难。

  因为,这年头图书馆或者资料室都有意识的保存报纸跟相关书刊杂志。

  其实,大部分的资料省博的图书室都有。

  书架上是书刊杂志都都摆得整整齐齐的,基本上购买订阅的书刊杂志都会保留。

  甚至报纸也是如此。

  都用报纸夹子夹在一起,挂在书架墙壁上,归类清晰。

  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查找资料的时候,更加的便捷。

  查找资料,苏亦大概花了一天的时间,剩下的时间就是观看资料了。

  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中大丁颖教授的《中国水稻栽培学》。

  丁颖教授,或者是是丁颖院士,早在55年就当选科学院的学部委员,也就是现在的院士。

  说是中大的丁颖教授,然而,丁颖教授并不仅仅是在中大任教,他还是中国农科院的首任院长,也兼任过华南农学院的院长。

  他不仅是著名的农学家,还是中国现代稻作科学主要奠基人。

  也被称为中国稻作学之父,或者是杂交育种技术之父。

  因为丁颖教授,早在1927年成功进行了水稻的杂交育种,也就是中山一号,为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
  嗯,杂交水稻和杂交育种其实关系不大,是完全两个概念。

  想要了解石峡稻遗迹,水稻栽培学就必须要了解,除此之外,还要了解丁颖院士在水稻起源方面的学术主张。

  其实,对于苏亦要研究石峡稻遗迹,不止杨式挺意外,就连沈明也意外。

  因为不管从那个角度来说,苏亦都不应该选择这个方向。

  北大的考古传承不是这一脉的。

  然而,苏亦有自己打算。

  所以当沈明问,“稻遗迹能研究出啥名堂啊?”

  苏亦笑,“名堂还是有一些的,比如,在

  请收藏:https://m.gwylt.com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